1
我的一个投资人朋友,每年一月都有一个固定的行程——北美西游记。
几乎每年都是同款的取经路线,先去一趟拉斯维加斯的科技春晚 CES 大会,看看最前沿的科技产品。再去一趟硅谷,跟业内的朋友们取经。
于是每年一月,都是我最想跟他聊天的时间。
他问我,美国人想知道为什么《黑神话:悟空》是中国文化第一 IP?
我问他,科技界的花果山上又蹦出了哪只孙悟空?
朋友说,今年的 CES 会场还挺无聊的,但 AI 眼镜的浓度史无前例地高,吵吵了两年的 AI 硬件方向,也算是在眼镜这个载体上达成了共识。而百镜大战乃至千镜大战的残酷,离这个行业也不远了。
他在硅谷做了一圈交流后,还是握住了一些思考路径,他把 AI 眼镜行业,分两个阵营来看:
一个阵营里,是 RayBan Meta 和它延长线上的 AI 眼镜。RayBan Meta 是一款主打拍摄效果跟手机一样好的眼镜,把摄像头、耳机、AI 都集合在眼镜上,半年卖了上百万台。有了这个战绩后,许多 AI 眼镜就找到了自己菀菀类卿的目标,纷纷做出了 RayBan Meta 们,产品策略当然就是站到 RayBan Meta 的肩膀上超越它。
从智能手环这么多年叠加功能、无效创新的路径观察,这个阵营有没有成果不保证,但热闹一定是他们的。
另外一个阵营的代表,是朋友描述为,今年大闹 CES 的一款 AI 隐形显示眼镜 Halliday。
这个 AI 眼镜出圈的姿态也非常清奇,之前几乎没有人关注过它,但在人们集中体验了几十款 AI 眼镜后,突然发现它竟然能像普通眼镜一样日常佩戴。因为它只有 35g 重,而其他很多 AI 眼镜差不多要重一倍以上,戴在头上就像套上了科技的紧箍咒。
而且戴上之后也跟普通眼镜一样,别人不会察觉你在使用任何 AI 功能。
于是,最像普通眼镜的 AI 眼镜,成为了 CES 上最火的一款 AI 眼镜。
紧接着他们上线众筹,一天之内募集了超过百万美元,成为史上最大的 AI 眼镜众筹案;三天超募了 70 倍,刷新 AI/AR 眼镜的最高众筹纪录。
朋友说,他在硅谷听到的关于这款 AI 眼镜的高频讨论是,几家科技大厂的团队已经在认真研究这款眼镜了。这算是科技巨头对一个创业团队的最高称赞,他们拿出来的 AI 眼镜是市场上最轻的,12 个小时的续航也是最长的,视觉显示技术还是最特别的。
这让其他的 RayBan Meta 们,多少有点慌。
过去大家手上的题目是,我如何把更多新技术塞进眼镜里,让眼镜最终能够替代手机。
而 Halliday 的开题思路清奇—— AI 眼镜,必须是一副用户愿意日常佩戴的、舒适美观不社死的眼镜才有价值,任何影响这一目标的功能,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弃。
朋友给我播放了油管上的一个视频,是 Halliday CEO 慈然介绍这款眼镜的设计理念的。
他们为了隐私担忧和全天的续航,果断放弃了摄像头;为近视用户提供免费配镜服务;为了好搭配衣服,提供多种配色,尤其是时尚圈喜欢的玳瑁色 ……
这位投资人朋友说,这些想法还挺让他们震惊的。
2
说实话,我还挺震惊于投资人的震惊的。他是赚过大钱也跌过大跟头的人,对于 AI 眼镜首先要是一副好眼镜,这有啥震惊的?
我看着坐在对面的,平时并不用戴眼镜的 AI 眼镜投资人,忽然明白了一件事,视力过好的人,也有他们的专属盲区的。
我们眼镜星人都知道,在真实的线下配镜市场,一副同样度数的眼镜,如果想把重量降低二分之一,那么就意味着,从镜框到镜片的价格几乎都要翻倍。
一个如此传统、成熟的市场,还能翻倍加价的地方,必是真的藏着刚需的地方。
我看完那个视频的理解是,Halliday 做 AI 眼镜的第一出发点,是做出一副好用好看的眼镜。这个标准一旦确立,做产品的思路,就不会是想在眼镜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叠加无限的科技。而是就是尊重眼镜用户本来的刚需,再去增强眼镜的 AI 能力。
朋友说,有时候,对用户最深层的洞察,其实并不复杂。但想坚守住这些简单的道理,需要的却是能真正理解复杂性的团队。这样的理解,乔布斯当年到达过,但 Vision Pro 们和 RayBan Meta 们的团队显然还没摸到。
对于一副 AI 眼镜来说,带摄像头肯定是有用的,但必须调用 AI 眼镜摄像头拍摄的场景其实是有限的——当你的双手被占用的时候,当眼前的画面让你来不及掏出手机的时候,你才会召唤 AI 眼镜为你拍一张照片。
普通人摸着良心说,这样的必须时刻一年能有几次?但它所增加的重量,却是一直踏踏实实地扣在鼻子上的。
同样的思考逻辑,即使有一天 RayBan Meta 们把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做到了跟 iPhone 一样好,拍摄时长也不再受限于 1 分钟,耳机音响、智能水平也做到了越来越好,那又能怎样呢?
没有人想要一部续航只有四个小时的 iPhone,也不会有人倾心于一副特别智能,但只能智能两个小时的 AI 眼镜。
3
此刻,我相信有不少 AI 眼镜的团队,也在对着慈然的视频研究,复盘为啥是 Halliday 火了?
然后他们大概率得出这样的解决方案——想想办法,把 Halliday 那个投影显示的技术,也加到我们的 AI 眼镜上。
我跟朋友说,在讨论为什么悟空是第一 IP 之前,应该先让每一位 AI 创业者都再看一遍西游记。
避免他们再去创造一款「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 AI 硬件,还不能变成绣花针藏进耳朵里。
我觉得西游记里有两个故事,特别适合讲给今天的 AI 创业者。
虽然西游记里大部分妖精都有背景,但只有少数几伙妖精,家里是真的有矿。于是他们带下去的法宝非常多,多到足以让他们面对和今天的 AI 眼镜创业者,同样的迷茫,"上哪个科技好呢?"
这富庶妖精中的代表,有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兄弟。他们俩能调用的法宝,不仅有七星剑、芭蕉扇、幌金绳,还有羊脂玉净瓶和一枚紫金葫芦,这两项重大核心科技。
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五大法宝,也是会带来问题的。比如,在一次针对孙悟空的抓捕行动中,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进行了一次脑暴,他们讨论的重点就是,搭载哪项核心科技。
其实羊脂玉净瓶和紫金葫芦的打开方式,是高度相似的——打开法宝对着对方喊名字,谁互动答应了一声,就会被收到容器里。
那么这个讨论的核心,本来应该是认真洞察一下孙悟空的用户需求,叫他一声孙大圣,满足他的虚荣心,还是叫他一声弼马温,激起他的愤怒,更能得到他的用户互动?
可在这次金银角大王的高层会议里,讨论的重点一直落在,到底是带羊脂玉净瓶去抓猴儿,还是用紫金葫芦去抓猴儿。
最后,他们确定了一个抓捕方案——既然孙悟空不太好抓,就把两个技术都用上,增强整体的技术能力。
这当然是一次不成功的抓捕,他们甚至因为这次抓捕,被孙悟空反向羞辱了一番。
虽然西游的世界一直都以法宝为第一游戏规则,但吴承恩同学在这个故事里表明了他的态度,不能用技术密集来替代对用户的洞察,来掩盖思考的懒惰。
作为对比,西游记里,另外一个同样可以调用多样法宝的妖精,是出场非常靠后的黄眉大王。
他手里两个法宝——金铙和人种袋,也是想收谁就能把谁扣里面,甚至想收多少人就能收多少人,甚至连名字都不用喊一声。
但是,黄眉大王捕获取经四人组的方法,是拿着金铙和人种袋,站在某个山头等着拦截吗?
不是的!
黄眉大王,是非常有用户思维的。虽然他手里面拿的法宝很能打,但人家并不以自己法宝为第一思考落点。他一直在思考的是,取经团队的核心需求是啥。
从他落地的产品上看,黄眉大王是思考到了本质的——他创作了西游路上,最打进唐僧心坎儿上的一次造型创新,宛若西天的小雷音寺。
黄眉大王的这次产品打造,也直观给大家展示了一下,什么叫产品做对了。就是你不用论证自己的每个动作是多么有效,人自然而然地就往你这儿来了。
当雷音寺几个字出现在唐僧眼前的时候,无论悟空再说啥,唐僧都坚决要进去。八戒和沙僧,也听不见大师兄劝说这里危险了,他们甚至是一步一拜地进去的。因为真正符合他们真实的需求。
如果黄眉大王在天上,看到了 CES 上爆火的 Halliday,也许他都要说一句,"这个对了"。不管是在法宝的世界还是科技的世界,方向都比努力重要,思考都比法宝重要。
至于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咱也必须承认他们的努力,他们甚至是整个西游记中,唯一做了用户画像的团队。只是拿着用户的画像,和真正洞察到用户需求,从来都是两件事。
这个洞察的差距,是戴上 AI 眼镜都无法弥合的。毕竟,你看那帮做 AI 眼镜的,自己都掉进了金银角大王的陷阱中。